人人当“民星”风乎舞雩咏而归
“10年来,上海市民文化节始终探索创新‘超大城市举办全民参与的重大节庆’的运作模式,视角从‘节’聚焦‘人’,让人人都来参与、人人成为主角,造就了一大批‘民星’。”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、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说。
“80后”市民王丽娜,就是上海市民文化节上的一位“民星”。从2014年的市民写作大赛、2015年的中华语言文字大赛,再到近几年的中外家庭戏剧大赛,她年年参赛、频频夺冠,家中垒起了一大叠奖状。上海市民文化节活动场景。
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杨继桢记得,市民文化节创办之前,区、街镇、居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徒有空间,而活动资源分散、内容单调乏味、市民参与度不高。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创新求变,引发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全面“重构”。
“孔子心里有个理想社会:‘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’。眼下,在我们闵行,沪剧邀请赛的参赛者从老人到5岁孩童都有,这不正是孔子描述的图景?”
上海市民文化节“美美与共”。
“提到国际文化大都市,我们总是习惯性对标巴黎、纽约、伦敦、东京的剧院、图书馆和文化设施数量,对标高端人才和文化品牌。其实,一座有文化的城市,除了有大师、有好戏、更有‘美美与共’的普通市民……在上海,草根也会长成文化的参天大树,也能成为艺术殿堂的台柱。在这个意义上,永不落幕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正在成就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崛起。”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毛时安说。